7月22日 當摩根大通將 OpenAI 納入研究視野時,這家 AI 巨頭的商業前景露出了殘酷真相:未來四年將燒掉 460 億美元(約 3300 億元人民幣),盈利節點推遲至 2029 年。這場看似風光的 AI 革命背后,是燒錢速度與盈利周期的嚴重錯配,正不斷拷問投資者的耐心底線。
千億燒錢黑洞:人才與算力的雙重吞噬
OpenAI 的現金消耗主要來自兩大 "吞金獸":人才和算力。
在人才爭奪戰場,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的挖角攻勢尤為猛烈,其首批 10 名核心員工中 7 人來自 OpenAI,行業流傳的 "億元年薪" 并非夸張,頂尖 AI 研究員的薪酬已炒至傳統科技崗位的 5-10 倍。摩根大通研報直言,人才軍備競賽正讓 OpenAI 的人力成本以每年 30% 的速度攀升。
更龐大的支出在于算力基建。為訓練下一代大模型,OpenAI 需持續投入數據中心、AI 芯片等重資產。此前與甲骨文簽下的三年期協議,每年支付超 300 億美元,相當于當前年收入預期的三倍。這種 "先燒錢后變現" 的模式,使其年度虧損已達數十億美元,而摩根大通預測的 460 億燒錢規模,意味著未來四年虧損還將持續擴大。
盈利曙光遙遠:2029 年目標背后的不確定性
盡管 OpenAI 估值已躋身全球初創企業前列,但其盈利路徑仍模糊不清。
摩根大通雖看好其主導 7000 億美元 AI 市場的潛力,但也指出核心挑戰:當前主要收入來源依賴 API 調用和企業定制服務,而消費級產品 ChatGPT 的商業化仍在探索中,廣告變現和付費訂閱的增長速度,遠跟不上燒錢節奏。
更關鍵的是,2029 年的盈利預期建立在多重假設之上,包括用戶規模需從當前的數億級增至數十億,企業付費率需提升至 30% 以上,同時算力成本需下降 50%。但行業競爭正不斷加碼,谷歌、微軟等巨頭均在 AI 領域重兵布局,OpenAI 能否在未來四年維持技術領先性,將直接決定盈利目標能否實現。
總體來看,從軟銀 300 億美元的豪賭,到摩根大通的謹慎預判,OpenAI 的故事或許正在改寫科技行業的估值邏輯:當 AI 的技術突破速度跟不上資本消耗速度,曾經狂熱的市場終將回歸冷靜。對于 OpenAI 而言,接下來的四年不僅是技術攻堅,更是一場與現金流賽跑的生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