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周末后,智能駕駛初創企業——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毫末智行”)的員工們,在焦灼與不安中迎來了新的一周。
11月22日下午,毫末智行突然發布“停工放假通知”,宣布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職員工停工放假,復工時間另行通知。
二天后的11月24日,多位毫末智行員工擔心被記曠工,習慣性地到崗打卡,但打卡機卻已進入“停工”狀態;而更多員工則因公司的“原地解散”陷入迷茫中。
“通知只說了‘停工放假’,大家心里都不踏實,還是來公司看看。”有毫末智行員工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停工消息發布后,公司管理層層選擇了沉默,董事長張凱人在保定,CEO顧維灝也未到公司。“我們現在只希望公司有個明確的說法,到底是繼續干,還是清算賠償。”
未就社保繳納問題作出解釋
奧北科技園三號樓前,半人高、刻有“毫末智行”的石墻孤獨的矗立著,旁邊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樹隨風擺動。三五位毫末智行的員工說著什么,并排走進大門,身后不遠處是綠色涂裝、毫末智行自研的“小魔駝”無人物流車。
“停工通知發布后,公司僅僅發布了放假時間,但未就工資發放、社保繳納等關鍵問題給出解釋。”一位毫末智行員工說,事情發生的太過突然,自己和很多同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北京這里有100多人,保定還有200多。”
更令員工們焦慮的,是有消息稱“公司賬戶已凍結”,而具體原因不詳,他們擔心自己的社保繳納會受到影響。
在焦慮的氛圍中,一位員工明確了其核心訴求:要么公司能夠“復活”并繼續運營,要么就明確宣布解散并給出清晰的賠償方案,其中必須包含拖欠工資的足額發放、社保的補繳以及符合法律規定的離職補償,避免員工陷入被動失業的境地。
基于此,不少員工決定等到11月25日,也就是公司原本發放10月工資的日子,再根據屆時的進展做出最終決定。“若到那時公司依舊沒有任何明確回應,工資與社保問題仍無進展,只能被迫選擇辭職,另尋出路。”
“公司是第一批進入自動駕駛賽道的,如果能正常交付無人物流車的訂單,起碼能維持日常的運營。”有毫末員工說。至于為何停止生產交付,其并不知情。“可能是質量問題,也可能是技術迭代太慢。”該員工稱。
自去年以來,毫末智行便經歷了多次裁員和高層離職潮。有行業消息稱,去年毫末智行曾進行大面積裁員,職能部門裁掉約1/3甚至近半。同期數據智能科學家賀翔離職。進入 2025年,動蕩進一步蔓延至核心管理層,董事長張凱多次身陷離職傳聞,技術副總裁艾銳、產品副總裁蔡娜、品牌官王佳等關鍵人物相繼出走。
高層的頻繁變動,導致公司戰略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團隊凝聚力嚴重下降。
從明星企業到業務停擺
毫末智行的誕生,可謂含著“金湯匙”。2019年11月29日,毫末智行從長城汽車內部孵化而來,其前身為長城汽車于2015年成立的智能駕駛系統開發部 。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已進行了7輪融資,背后投資機構包括首鋼基金、高瓴創投、九智資本等,估值超10億美元。最近一次融資信息是2024年12月。
2020年11月,毫末智行推出了首款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小魔駝;翌年12月,發布自動駕駛數據智能體系MANA(雪湖),通過海量用戶駕駛數據驅動算法迭代。同年4月,在ChatGPT大火之際,毫末智行還發布了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毫末HPilot輔助駕駛系統的3.0版本已經打通高速與城市場景。截至2025年,該系統已搭載于長城汽車旗下魏牌、坦克、歐拉等品牌近20款車型。
然而,毫末智行的停擺也并非偶然,作為長城汽車內部孵化的自動駕駛子公司,毫末智行對于長城的訂單嚴重依賴。盡管毫末智行曾宣布與三家主機廠簽訂定點合作協議,不過其官網顯示,毫末智行所搭載的車型均出自長城汽車,合作主機廠也僅有長城汽車一家。
對于長城汽車來說,毫末智行僅僅是其重點供應商之一,且毫末作為獨立法人實體,自主運營,長城汽車并未參與毫末的日常實際運營。
“在更高階的城市NOA覆蓋上,毫末智行可能當初走的相對保守了一點。”在2024廣州車展上,長城汽車魏品牌執行副總經理譚健曾表示。
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和智駕方案的加速內卷,長城汽車選擇“及時止損”,開始將資源與業務更多地向外部供應商傾斜。2023年,長城引入元戎啟行作為高階智駕供應商,并領投其C輪融資1億美元,隨后,魏牌全新藍山、高山等高端車型均采用元戎啟行的“端到端”智駕方案。與此同時,大疆旗下卓馭科技的純視覺方案也在魏牌車型上密集測試。
從曾備受矚目的明星企業走向停擺困境,毫末智行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殘酷與挑戰。在行業人士看來,毫末智行的困境并非個例。近年來,智能駕駛行業已從資本追捧的“風口”逐漸回歸理性,部分智駕企業面臨融資困難、業務停滯的困境,行業洗牌正在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