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互聯網+”概念提出以來,如何與傳統行業實現更好地結合已經成為了各界廣泛討論的焦點話題,特別是在醫療領域,人們都認為移動醫療無疑是風口最為強勁的細分市場。
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5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次數分別是22次、25次、58次、156次、283次。不過,目前資本對移動醫療也已呈現理性回歸的態勢,上半年移動醫療領域天使投資和VC投資額下降了1/3,一路燒錢的移動醫療企業面臨商業模式重構的挑戰。
行業仍處在燒錢階段
目前國內大小移動醫療公司已有數百家,而不同的移動醫療公司進入該領域的入口也不同。易觀智庫研究顯示,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可以分為八大垂直細分領域,包括問診咨詢、導醫平臺、醫療學術、自診自查、預約掛號、醫療咨詢、疾病管理、體檢等。其中,醫療學術類和自診自查類占比較多,分別占26.0%和21.4%。
不同移動醫療企業的商業模式大致可以分為醫、藥、保險入駐平臺,診后移動醫療服務市場開拓,線下診所,醫護上門,互聯網+醫生集團等模式。移動醫療企業在前期為了擴大市場,獲取海量用戶,都會有一個戰略虧損期。所以,不斷融資是移動醫療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2014-2015年是移動醫療企業大規模融資期。比如,倍泰健康獲得湯臣倍健C輪融資,金額為1億元。華康全景網獲得阿里巴巴數千萬美元C輪投資。微醫集團獲得騰訊、復星醫藥等E輪融資,融資金額3億美元。就醫160也在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掛牌,成為第一個登陸新三板的互聯網醫療公司。
8月22日,就醫160發布2016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間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約277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47%,是去年全年總收入的116.7%。尤其是其互聯網醫療平臺服務收入約為2429萬元,去年同期約為495萬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經過2016年上半年發展,就醫160互聯網收入增長進入指數級增長階段。
就醫160目前的收入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互聯網醫療平臺服務收入,一方面是公司醫療軟件及銷售。而互聯網醫療收入又主要來自于三個渠道,一是醫療服務企業合作的服務費,按月或年收費;二是藥企合作品牌營銷收入;三是保險銷售收入。
盡管營收增長幅度很大,但是前期靠燒錢來維持高速增長是互聯網行業一貫路徑,就醫160也不例外,公司仍然處于戰略虧損期,在報告期內公司累計虧損約5172萬元。
“由于市場大規模擴張的需要,今年上半年在職人數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就醫160CEO羅寧政說,上半年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為591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32萬元,人力成本也增加三倍多。
醫生資源、用戶活躍度、可持續燒錢的能力都成為擺在移動醫療創業企業面前的幾座大山。但是,在靠燒錢獲得移動醫療平臺海量用戶后,如何讓流量變現也成為這些企業成長的煩惱。
“目前互聯網醫療還處在探索階段,國內成功的例子還是太少了,因為盈利模式一直還困擾著所有的企業。”深圳市倍泰健康測量分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方炎林說,現在要燒錢不僅讓企業擔心,投資者也擔心。資本方大多靜觀其變
與前兩年移動醫療行業大談顛覆并換回大量真金白銀的“美好時代”不同的是,從今年開始,移動醫療的融資溫度開始大幅降溫,投資者也逐漸恢復理智。從數據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資和VC對移動醫療投資額下降了1/3。
不過,在分享投資董事總經理趙洪看來,對于有好的商業模式的移動醫療企業來說,資本的寒冬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寒冬,其實是對一些商業模式不合理、不清晰的企業而言。
“我們可能并不認同現在市場上熱點的移動醫療項目。”分享投資合伙人黃反之也表示,雖然這些移動醫療項目往往聚集了數千萬的用戶,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輪融資,但是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現金流,沒有商業模式。
為什么一些有海量用戶的移動醫療企業很難實現流量變現呢?在黃反之看來,一是沒有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起碼在當下,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醫療資源的核心仍然是好醫院、好醫生,而不是簡單地把線下的搬到線上就可以解決問題。二是大多數的互聯網慢病管理,并沒有抓住用戶的剛需,解決真正的痛點。所以他們無法產生黏性,“當你有補貼的時候,可能上面有流量,當你取消補貼的時候就沒有流量了。”
黃反之介紹,分享投資看好的移動醫療模式有四種,一是在細分的大病種;二是要重度垂直切入,切入到診斷和治療環節;三是一定要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一定要讓醫生、醫院主動去使用該產品;四是要能產生現金流。
資本的寒冬,對于移動醫療企業來說也將是一次洗牌。羅寧政就表示,資本并非不愿投資,而是會更關注企業的造血能力,在資本遇冷的時期,如果企業能做到成本控制,做好收入和盈利,可能會成為一匹脫穎而出的黑馬。
此外,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企業也要盡可能避免在寒冬期進行激進式擴張,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業務范圍。今年8月,就醫160就被爆出裁員300人,其官方回應是“公司業務重點轉移,公司計劃對組織架構和部分業務團隊進行優化,需要優化的人員占全公司總人數的1/3左右。”可見,為了資金鏈的安全,移動醫療企業的發展也更加地謹慎。
趙洪說,目前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更看好有技術、有商業模式的項目,“如果沒有好的商業模式,肯定很難融到資了。”整體而言,對于移動醫療行業,很多資本方仍處在靜觀其變的階段。
健康險或成為突破口
用故事去吸引資本下注的火爆時期已一去不復返,這些拿到A輪甚至C輪的移動醫療企業都在試圖快速突圍。
事實上,要實現突圍也就是要解決“誰付錢”的問題。記者發現,與商業保險合作,深度開發商業健康險,成為眾多移動醫療企業的商業突圍模式。
根據相關統計,2015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產值大約是4萬億元。但是在整個醫療支出中,個人支出為2.4萬億元,醫保支出為1.2萬億元,而商業保險支付只有2400億元。“我國商業保險支付比例只有個人支付比例的10%左右,而美國商業保險支出占到個人保險支出的30%,這也證明了我國未來商業健康保險還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羅寧政說,未來要降低個人的支出,個人要少花錢,可能有的一個方式,就是把商業保險拉起來。
保險就是支付,移動醫療企業與保險公司合作,往往能把真正的消費人群放在一邊,把健康服務方和保險支付方進行結合,解決移動醫療的支付問題。 “大健康產業一個很強的支撐方應該是商業保險。”深圳市新元素醫療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張黔也表示,商業保險里面一個很大的痛點,就是怎么去設計慢病人群和帶病人群的保險,“如果你不敢控風險,你的賠付高,你就一定不敢設計這個保險產品的。”而幫助慢病人群控制疾病風險,正是移動醫療中的慢病健康管理正在做的事情。移動醫療企業把商業保險公司當作他們的付費方,與商業保險公司進行深度合作,以“保險保單+醫療健康服務”作為保險公司的發展模式,向他們的既有客戶群提供醫療健康服務,這種合作方式真正解決商業保險公司的痛點,也將解決移動醫療公司支付上的痛點。
羅寧政透露,就醫160的定位是做一個生態系統,把流量資源開放,和醫療機構、藥品企業以及保險公司、醫療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機構等合作,提升增值能力。比如,高端診所和專科醫院合作,給藥企做品牌推廣,與保險公司合作進行停診險、疾病險、母嬰保險等特色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開發及推廣等,來實現盈利。他預計,今年公司收入大概在1億元,下半年接近盈虧平衡,明年可以實現盈利,在移動醫療企業里面率先實現盈利突圍。
目前,移動醫療處于市場啟動階段,但是我國仍以基本醫保為主導,商保市場較小,仍需等待國家醫療制度突破。不過,隨著就醫160、新元素醫療等為代表的移動醫療平臺的不斷探索嘗試,商業模式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清晰化、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