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我健康的保護和管理意識也在逐步增強。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提綱》中指出,到2030年的戰略目標是要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領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億歐大健康4月12日消息,昨日,由健康報主辦,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國藥勵展聯合主辦,丁香園協辦,藍帆醫療聯合協辦的首屆中國醫療防護行業高峰論壇在上海春季CMEF國際展覽中心召開。
此外,藍帆醫療開展了關于社會醫療防護發展情況的研究項目,對全國1692名醫護人員開展了“中國醫療防護現狀”調研,并在大會上正式發布《醫療防護白皮書》。
據WHO不完全統計,每年有4000萬病人發生醫院感染,增加醫療費用近70億美元;同時,WHO在《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實用指南(第二版)》中表示,醫院感染是死亡的首要病因之一。
對此,“健康中國”的提出無疑對疾病預防以及健康防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醫療防護在目前國內還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概念,社會對醫療防護普遍缺乏關注和認知,存在系統性的缺失現象。大會上,藍帆醫療董事長劉文靜表示,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醫療防護行業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
根據此次藍帆醫療公布的《醫療防護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關于“對不同的病人進行檢查或護理時,是否會更換手套”問題,確定會換的比率僅為58.81%。同時,在針對全國1692名醫護人員開展“中國醫療防護現狀”調研時發現,能夠在臨床四個常見場景中進行規范醫療防護的人數不足五分之一。
上海長征醫院院感染主任張群在大會上表示,國內的醫療防行業目前處于缺失,以手衛生為例,她認為在醫療防護領域內,醫患雙方對于手衛生的認知度最高。盡管如此,張群表示當前國內在發展手衛生過程中的真實依從性卻不高。
張群在大會上引用了中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7年相關資料,針對2015年國內50家醫院2165例手衛生案例進行調研,發現目前我國的手衛生依從率僅為49.1%。醫療防護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為認知度高但執行率低、監管難和干收設施不到位等。
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控分會領導胡必杰表示,2016年全球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排在第三位;他還表示,在其他非感染性疾病中,感染在其中是一項重要的促發原因。因此,他表示如何預防感染才是當前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對此,樹蘭醫院副院長馮志仙表示,感染不只是醫院、醫護人員單方面的責任,醫療防護需要社會全員參與,只有醫療環境安全,人們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而提及如何完善、發展我國醫療防護行業,馮志仙提到“多措并舉”的方式,主要從宣教、持續驅動力和信息化發展三個方面驅動國內醫療防護行業的創新發展。
從宣教層面來看,主要針對專業醫護人員和普通大眾兩方面進行宣教。丁香園主編劉冬宸表示,盡管在該領域專業醫護人員擁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但從整體來看,二三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內的醫護人員仍然欠缺專業知識。對此馮志仙表示,首先需要針對院內醫護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同時利用新媒體等多方資源的共同宣教,一方面教育大眾、提升大眾依從性,同時還能倒逼該行業的管理層引起重視。
從持續驅動力層面來看,馮志仙提到,一貫以來我國醫療費用支出仍以社會保險為主,支付方式相對單一粗放,缺乏精細化、結合和價值導向的保險支付體系,這一層面也大大降低了業內發展醫療防護的積極性。因此她認為,在醫療防護行業內需要加大投入,而張群同樣以手衛生為例,倡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提倡從手衛生開始加大投入,讓手衛生設備觸手可及。
與此同時,張群認為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應該利用當下相關信息化技術優勢進行衛生信息化的建立。對此,她表示上海長征醫院從2014年開始,逐步開始建立了手衛生監測系統。《醫療防護白皮書》中也提到,當前我國整體行業缺乏研發創新,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機構對醫療防護工作的開展,而行業的創新是驅動市場不斷發展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