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醫療儀器設備不斷改善人們的就醫體驗,但在生活中,部分儀器設備存在偽科學或者名不副實的問題。近日,網上有不少關于國家禁止使用生物物理治療儀的新聞,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南寧的情況如何?
新聞背景 檢測儀器被爆不靠譜
去年12月份,央廣中國之聲報道稱,從德國引進的兩款儀器,被各大醫院廣泛用于過敏源檢測。但有國外論文認為,此類生物物理治療儀器不靠譜,甚至有論文稱該技術是偽科學。記者親自體驗檢測后,發現檢測結果不準確,一些不是過敏源的食物卻被認定為過敏源,檢測效果和準確度備受爭議。
對此,國家食藥總局、國家衛計委下發文件,要求禁止使用此類儀器檢測過敏源,并對兩種產品的注冊申請予以駁回。但近期的調查發現,仍有不少醫院在違規使用此類儀器檢測過敏源。針對此情況,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排查發現,該類產品審批范圍僅限“臨床用于患者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并沒有批準其用于過敏源檢測等用途,國家衛計委要求,不得將儀器用于違規用途。
記者調查 走訪暫時無發現
記者從網上搜索并發現,《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通報生物物理治療儀有關情況的函》國衛辦醫函﹝2017﹞1064號上寫道:“對于醫療器械注冊證過期后生產的產品,醫療機構應當立即停止使用;對于在醫療器械注冊證有效期內生產的產品,醫療機構應當嚴格按照注冊的適用范圍使用。”
記者在招標網上看到,從2003年到2017年11月份,區內的桂林、北海、貴港、梧州等個別醫院通過招標中心采購生物物理治療儀。只有注冊會員才能了解相關情況,所以未注冊會員的記者并不清楚這些醫院是否已經采購生物物理治療儀并使用。
那么,南寧是否有醫院還在使用這些儀器?記者在幾家三甲、二甲醫院走訪時,并沒有看到生物物理治療儀的相關宣傳簡介。在說到國家衛生計生委的那份通報時,醫務人員表示從網上看到了,但是并不愿意接受采訪。
在西鄉塘區一家三甲醫院,一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醫院從來就沒有采購過這類器械,目前,該醫院做過敏源檢測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皮膚點測試驗,這種方法是把微量過敏源提取液滴在手腕皮膚上進行檢測;另一種就是通過抽血檢測。
醫生建議 抽血檢測最簡單
大四學生小曉說,她每次被蚊子咬之后渾身長濕疹,感覺自己對蚊子過敏。來南寧讀書后,她沒少因過敏煩惱。前天,她到學校對面的一家二甲醫院檢測過敏源時,外科大夫表示可以測,但是只能查常規的十幾種,超出這個范圍就檢查不出來了。“醫生說抽血,然后通過儀器檢測。”小曉說,據她觀察,當天前來檢測過敏源的患者不是很多。
就讀于廣西大學的小李同學說,去年11月曾經在一家皮膚科醫院做過相關檢測,當時好幾個檢查一起做,只能排除對什么不過敏,并不能完全檢測出準確的過敏源。“常規的那幾項比較便宜,但是查的內容越多收費就越貴。”
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相關負責人稱,過敏源檢測的成本比較高,過敏源有成百上千種,很難做全,如果全部項目都要做,少則幾百多則上千元,對于患者來說負擔較大。他建議通過最簡單的抽血方法檢測。
編輯點評
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之聲多次對一款從德國引進的過敏源檢測儀器發出了質疑的聲音,各界專家學者的質疑聲也不絕于耳。日前,食藥監總局已經叫停了對該產品的注冊。去年十二月,中國之聲再次爆出了很多醫院仍在使用該儀器的新聞,引發了全社會的強烈關注。此次地方記者的暗訪,未發現違規使用的情況,表明相關部門在該領域的打擊力度還是相當強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