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造芯”這件事兒上,國內的企業一向抱著積極的態度,尤其是作為科技企業的標桿,BAT的造芯動態更是受國人關注。近兩年來,百度、阿里先后展示了自己在芯片領域的進展,而騰訊卻遲遲不見蹤影。如今,騰訊終于要進軍造芯,無疑是讓國內芯片產業迎來一位“超級玩家”。
據天眼查顯示,3月19日,騰訊成立了深圳寶安灣騰訊云計算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騰訊云副總裁王景田,由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100%控股。

(數據源自天眼查)
OFweek電子工程網了解到,深圳寶安灣騰訊云計算有限公司業務范圍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開發、計算機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計算機硬件的研發、批發、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研究、信息系統設計、集成、運行維護、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等。

(數據源自天眼查)
從集成電路設計研發這一點上來看,騰訊要進行自主造芯已成事實,產品落地也不過時間問題。重要的是,國內互聯網領域的三巨頭BAT,已經全部入駐了自研芯片市場。
百度造芯,AI實力的體現
BAT三巨頭中,百度是最早進軍研發芯片的企業。
2018年7月4日舉辦的第二屆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首次公布了百度自研的“昆侖”AI芯片,這也是中國首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分為訓練型“昆侖818-300”、推理型“昆侖818-100”兩款。
雖說是與三星一起合力打造,基于百度自研的XPU神經處理器架構,加上三星14nm的工藝制程,“昆侖”芯片內存帶寬可達512GB/s,運算性能高達260Tops(每秒260萬億次操作),成為了業內設計算力最高的AI芯片,但功耗僅有100+瓦特。
中國著名計算機專家,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芯片的成功,需要有生態的支持,這方面百度有較好的條件”。的確如此,百度作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其生態優勢也是大多數企業難以企及的。選擇進軍AI芯片,也是因為百度本身在AI領域的實力早已得到業界的認可。比如此前公布的“百度大腦”,可以模擬人腦,綜合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和用戶畫像,通過其大規模的神經網絡,借助十多年來積累的搜索數據,向人們展示其深度學習、 語音技術、視覺技術等核心AI技術。
對于百度來說,做AI芯片正是其AI實力積累的優勢體現,無論是對自己的AI平臺發展,還是對國內芯片圈的推動,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應。
阿里造芯,萬物蘇醒計劃的必然之舉
相比之下,阿里雖然沒有像百度一樣一出手就是芯片成品,阿里最早在2018年收購了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微),中天微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大規模量產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核公司,收購中天微無疑成為了阿里芯片布局的重要環節。當然,在此之前,寒武紀、深鑒、翱捷科技等芯片企業,也成為了阿里的投資對象。可以說,阿里在資本投入方面毫不手軟。
在研發方面,阿里旗下有一個非常低調且神秘的全球研發院——達摩院,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馬特奧、貝爾維尤、莫斯科等地設立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達摩院芯片研發團隊在僅僅一年的時間里就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宣布自研神經網絡的芯片All-NPU。
除了達摩院以外,阿里旗下還有自己成立的知名芯片研發企業——平頭哥(上海)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將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與阿里此前收購的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整合在一起,用以推動云端一體化的芯片布局。歷經一年時間打磨,平頭哥發布了“玄鐵910”,成為全球性能最好的RISC-V處理器之一。

(圖片源自OFweek維科網)
在去年舉辦的阿里2019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兼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宣布正式推出阿里首款AI芯片“含光800”。同時張建鋒還宣布,基于含光800的AI云服務正式上線,性價比可提升100%。在業界標準的ResNet-50測試中,含光800推理性能達到78563IPS,比目前業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作為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自主造芯于阿里而言,是其構建“物物智能聯動”、“多設備聯動”的智聯網系統,實現其“萬物蘇醒計劃”的重要部分。
互聯網企業研發芯片優勢明顯
近兩年互聯網公司自主造芯已成為潮流,相比傳統的芯片設計公司,BAT這類互聯網公司最不用擔心的就是研發資金的問題,芯片設計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而互聯網業務完全能夠為他們帶來巨大的資金支持,這一點就比不少傳統的芯片設計公司強上不少。
其次,互聯網大廠在軟件和算法上的優勢更加明顯,工程師較容易接觸到更高層次的設計方法和思路,從而提升自己的視野,唯一的缺點是硬件實力不足,但如今從投資、收購傳統的芯片設計公司,也完全能夠解決硬件方面的問題。
第三,互聯網企業研發芯片多為專用芯片,且不會像三星、高通的通用芯片一樣用于大規模外銷,對于自身構建產業生態而言,自研芯片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節省大筆資金,在安全性等問題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此前,中國高端芯片一直依賴進口,掌握核心技術成為共識。中興、華為事件更是給其他企業敲響了警鐘,互聯網企業選擇進軍芯片領域,對于國內未來的半導體行業發展必定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