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我國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又上新了,出土眾多珍貴文物,給我們更多3000多年前的“信息數據”。這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我們感謝三星堆,保存了部分我們民族的記憶,讓歷史變得“更厚”了。遺憾的是,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們用結繩來記錄信息、在青銅上面刻字來記錄信息,今天留下的寥寥無幾。漢謨拉比法典很重要,但今天留下的也只是碎片和碎片上的文字。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信息時代,數字化逐步普及,各行業都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據相關數據,到2023年,中國由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驅動的數字經濟的占比將達到51.3%。
隨著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諸多企業產生的大量數據,都需要計算、管理、存儲、傳輸、利用起來。但是我們看到一個被忽視的隱患:企業對數據保護投入不足,數據安全事故頻頻發生。
我們該如何有效的進行數據保護?容災、備份、歸檔,企業該選擇哪種模式?近日,在古老的敦煌,華為帶來數據保護領域重大發布。

01、事故頻現:數字化時代,數據保護不容忽視
不是在危言聳聽,數據保護不足導致的安全事故正頻頻發生。比如,今年3月9日,全球知名加密數字錢包平臺Blockchain出現異常,多用戶無法使用相關服務。Blockchain最終確認,此次服務中斷的原因是因為旗下數據中心出現火災。
3月10日,歐洲云服務巨頭OVH位于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機房發生嚴重火災,兩座數據中心被毀,導致很多企業的數據無法恢復。要知道,OVH公司目前在歐洲、北美及亞洲擁有27處數據中心,除AWS、微軟Azure以及GoogleCloud之外,OVH堪稱全球體量最大的Web托管服務商之一,甚至被不少人視為歐洲托管服務業的希望。如此規模的數據存儲服務企業都無法安全地保護數據,可想數據保護挑戰有多嚴峻。
與此同時,臺風、地震、洪水、火災等地域性災難對數據保護帶來嚴峻挑戰。比如,2009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遭遇暴雨并引發了洪水,瘋狂肆虐的洪水淹沒了該市Ikitelli區的Vodafone數據中心。

除天災外,大型數據中心往往擁有數千臺設備,這些設備在運行中一旦出現故障,就需要對設備進行維護。但由于很多現場操作人員為了快速恢復業務,只能重啟設備,造成故障設備上的數據在很多時候會被沖掉,最終導致數據丟失。
一次次的事故,提醒全球各方要更加重視數據災備保護工作。的確,在數字時代,數據對任何一家企業都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核心生產數據災備比例極高,但中國核心生產數據災備比例低于10%,遠遠低于歐美。作為數字經濟核心生產要素,中國數據的災備保護比例亟待提升。
在容災方面,我國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明確的高要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表示,在數據保護國家政策層面,我國特別重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重視數據連續性保護。目前很多行業規章制度正在落地,很多法律法規正在征求意見,很快會在行業實施。
今年3月,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副主任楊小偉表示,目前加緊制定出臺《數據安全法》,強化數據安全的預警警示以及溯源的相關工作,全面提升國家關鍵領域的關鍵信息的數據安全保護工作。此前,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出臺的《重要信息系統災難恢復指南》也要求,單位應當保證至少每年一次災難恢復演習。
一些垂直行業也在升級數據保護等級。最近我國銀監會要求千億級資產的銀行,一定要具備兩地三中心數據災備系統。從而使得數據在銀行可以有7個9的可靠性。
02、敦煌啟示!數據保護產業需要新利器
如何提升企業數據保護水平?掃描各行業企業的數據保護實踐,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企業級的數據保護包含了容災、備份、歸檔三個子解決方案。數據保護廠商一般從數據的連續性、可恢復性、法規遵從性三方面,對企業生產數據進行有效保存。
可以說,數據保護領域廠商已在異地容災備份等場景,推出不少解決方案。但隨著新技術、新應用的快速發展,不同類型數據爆發式增長,尤其超算和大數據這些數據都成為寶貴財富需要備份的時候,數據保護產業面臨一些新挑戰。

第一,企業實時性業務越來越多,備份復雜度高、恢復時間長等問題如何解決?
第二,企業需要在業務上加大創新,挖掘數據的價值,如何保證數據靈活調用?
第三,行業監管也對業務連續性和核心系統容災標準規范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該如何兼顧監管及數據保護?
業界呼喚創新數據領導者,能夠開發更加先進的數據保護產品和技術,解決全場景數據保護等問題。
千年之前回鶻風情借絲綢之路遠游盛唐,將活字印刷術傳向世界各地,讓人類文明得以被記錄;數字經濟時代,始建于十六國的敦煌莫高窟,已與數字化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計完成230多個洞窟的數字化采集,這意味著逾三成洞窟實現了“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初衷。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介紹,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應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敦煌石窟,經過三十多年致力數字敦煌探索實踐,已形成了敦煌洞窟海量數據資源,實現了利用數字技術完整保存敦煌石窟藝術信息,真實再現敦煌藝術的神韻,讓古老的敦煌藝術憑借科技力量走到大眾身邊。
數字敦煌的數據保護,給數據保護產業哪些啟示?未來,我們該如何接著對莫高窟產生的數據進行有效保護,讓千年后的人們也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敦煌舉行的“數據保護產業論壇暨華為OceanProtect數據保護新品發布會”上,筆者看到,華為聯合產業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聯合中國信通院云大所、敦煌研究院等20多家單位和產業伙伴,共同發布《數據保護產業發展圓桌宣言》,提升社會對數據基礎設施災難保護能力建設投入,推動數據災備產業標準建設;
第二,華為全面闡述了數據保護產業發展理念;
第三,推出了OceanProtect數據保護新品系列,為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隨著金融在線交易、智能制造、政務信息化、文旅數字化等業務的快速發展,企業數據保護等級、保護對象、保護性能、保護規模發生顯著變化,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勒索軟件攻擊對企業核心價值數據的威脅越來越大。”華為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博士指出,如何保障業務不中斷、數據不丟失,成為全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可見,數據保護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得到各方重視。《數據保護產業發展圓桌宣言》也呼吁各行業,把數據保護作為重點工作納入日常管理,強化數據保護資源投入,完善數據保護行業規范,提升數據保護等級要求,加強數據隱私安全,支持數據方便利用,確保數據保護的全面落地,為經濟穩定高速發展貢獻力量。
03、發布系列新品:華為提全場景數據保護理念
眾所周知,以創新知名的華為數據存儲,位列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在高端數據存儲方面積累深厚。那么此次華為數據保護新品,將采用什么黑科技,讓文明色彩延續?新品相比傳統方式,將給企業數據保護工作帶來哪些獨特價值?華為此時發力數據保護產業,會給行業怎樣的積極影響?
筆者看到,華為提出全場景數據保護理念,打造“熱數據全容災、溫數據熱備份、冷數據溫歸檔”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一是容災場景,實現數據業務不中斷,全面抵御自然災難、設備故障、網絡攻擊等對數據業務影響;
二是備份場景,實現各類應用場景關鍵數據不丟失,可恢復到指定時間點,通過高效、經濟、可靠的備份幫助企業積累“數據資產”,提升核心競爭力;
三是歸檔場景,實現海量業務數據長期歸檔留存。
基于該理念,在本次發布會上,華為面向業界發布了OceanProtect 數據保護新品系列,全面升級數據保護能力,打造全場景數據保護解決方案。

第一,全容災:通過部署SAN/NAS一體化雙活以及全場景3DC組網,支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保護。同時業務災備可平滑升級,滿足7個9數據可靠性,實現全場景容災,讓業務永遠在線。
第二,熱備份:全面支持數據應用新興生態,提高海量非結構化數據檢索和備份的能力,破解海量小文件保護難題。支持彈性備份和特征壓縮,對數據重刪進行多層切片、壓縮不同塊之間的部分重復特征,數據壓縮率提升30%,備份更多數據。實現一鍵發放SLA策略實現批量并行配置,配置效率提升50%,讓數據備份高效、簡單、敏捷。
第三,溫歸檔:支持藍光分級歸檔,實現溫數據快速讀取,冷數據離線保存,滿足50年超長留存的需求;結合藍光防潮、防磁、防震、物理防篡改的特點,實現數據安全歸檔。
第四,智融合:基于華為OceanStorOS統一架構,讓應用在數據全生命周期內實現數據原生格式一致,提升副本數據流轉效率;基于OceanProtect數據保護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容災、備份、歸檔場景的統一策略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談及OceanProtect數據保護新品,周躍峰介紹,華為提供上述數據保護能力,將為企業打造端到端完善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實現生產業務永在線、關鍵數據易備份、價值數據再利用、合規數據長期留存的目標。

據悉,華為在數據保護領域并非新手,目前已經廣泛服務于全球120多個國家,為超過3000家企業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數據保護服務。
面向未來,周躍峰表示:“華為致力于通過科技來實現數據的可靠存儲和安全保護,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貢獻。在商業與文化的雙輪驅動下,科技更加有溫度,讓文明色彩延續。”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筆者看來,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數據就是國計民生穩定發展的關鍵。廣大政府、垂直行業企業以及產業鏈企業,不僅要關注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發掘“金礦”,更要重視數據保護,用先進且適合的方案,為國家的數字經濟騰飛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