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晶圓代工龍頭大廠臺積電與人工智能(AI)芯片大廠英偉達(NVIDIA)目前正在針對其最新A16 制程進行聯合測試,可能英偉達已經獨家取得了臺積電即A16制程的產能。
根據資料顯示,臺積電A16 制程采用了納米片晶體管(nanosheet transistors)和超級電軌(Super Power Rail)技術。相較于N2P制程,A16 在相同功耗和速度下,速度增快8~10%、功耗降低15~20%、芯片密度提升7~10%,計劃2026年下半年進入量產。英偉達預計將利用臺積電A16制程來生產其下一代Feynman GPU 架構,該架構預計在2028 年發布。
值得注意的是,A16 制程技術對GPU 的先進封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中需要更多的硅通孔(TSV, Through-Silicon Via),以具備更好的連結與散熱控制能力。事實上,先進封裝技術,特別是臺積電的CoWoS 已成為限制AI 晶片供應的關鍵瓶頸,而英偉達正因為臺積電的先進封裝產能支持,從而占據極大優勢。根據資料顯示,英偉達在2025 年已訂購了臺積電CoWoS-L 年產能的70%。因此,這也造成臺積電CoWoS 的產能吃緊的情況下,委外封裝測試服務供應商(OSATs)和設備制造商也獲得了市場機會。
而臺積電為了應對CoWoS 先進封裝產能瓶頸,臺積電正積極開發替代方案,包括CoPoS,以及計劃中的晶圓級封裝,借新的設備和合作伙伴的加入,滿足市場龐大的需求。
另外,HBM 的供應與先進封裝同樣影響AI芯片的競爭格局。目前HBM3E 的堆疊高度為12 層,未來HBM4 有望達到16 層堆疊,這很可能需要使用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技術,特別是在HBM4E 上。在這種情況下,先進封裝的產能瓶頸可能將使得HBM4 供應緊張。
面對供應鏈的限制,大型云端服務供應商(Hyperscalers)及其芯片新創公司正受到臺積電CoWoS 供應短缺的影響。為了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業界正采取多項戰略包括建立替代的封裝生產線,以及轉向垂直整合。其中,垂直整合就代表著將設計到制造堆疊的更多環節納入自身掌控,以確保供應鏈的韌性。
總體而言,英偉達通過鎖定臺積電最尖端的A16 制程,結合其在CoWoS 產能上的巨大預留量,在下一代AI芯片的競爭中筑起了高聳的壁壘。而產業其他參與者則必須通過創新封裝技術和實施垂直整合策略,以打破當前的供應鏈瓶頸,爭奪未來的AI 算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