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基于物聯網的多算法智能監護系統研究 根據中高齡老人的日常生活監護需求,設計一種智能監護系統,由實時監護設備、網絡傳輸模塊、監護中心服務平臺3部分組成。內部集成多個高精度傳感器,采用RTOS實時操作系統,通過多維度的數據組合全方位實時監測到老人的活動數據以及周邊環境數據,并上傳到監護平臺。針對現實應用中系統誤報率高的問題,采用個性化異常判定算法與CRC校驗技術,在精準預測的同時,有效降低誤報率。試驗表明,系統可以對老人活動數據以及周邊環境實現智能遠程實時監控、判斷、報警、預測等功能,并減少約95%的誤報率。 發表于:11/21/2017 AI顯微鏡面市:20分鐘診斷瘧疾,精度滿足世衛最高標準 由Global Good基金會投資的中國顯微鏡制造公司Motic宣稱,旗下所研發的一款顯微鏡,EasyScan Go即將投入商用。這款顯微鏡,應用了深度學習算法,可在20分鐘內快速診斷出瘧疾及進行蟲卵計數。 發表于:11/18/2017 科學家開發出體內分子報警器,欲將癌癥攔截于基因突變之前! 如果它在房子里燃燒,煙霧探測器會提醒我們保護生命。德累斯頓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了一種分子煙警報,它是針對最重要的人類癌癥基因TP53基因。如果TP53基因在細胞中發生突變,那么警報就會繼續。分子煙霧探測器像TP53傳感器一樣工作,監測基因的正確功能。一個非功能性的TP53基因將激活傳感器,從而引發細胞死亡。來自Frank Buchholz教授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現在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發表于:11/18/2017 從眼底診斷走向數據平臺——AI醫療創業創新 11月13日,由OFweek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主辦,OFweek醫療科技網承辦的“OFweek 2017(第二屆)中國醫療科技大會”在深圳舉辦。肽積木科技醫療事務官&合伙人符妍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肽積木在AI醫療創業創新領域的成就和進展。 發表于:11/18/2017 史上第一款被批準使用的數字藥物 這款名為 Abilify MyCite 的藥丸中添加了一個很小的傳感器,它的大小跟一粒沙子差不多,由硅、銅和鎂制成,它是一種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精神疾病的藥物,并與抗抑郁藥一起用于治療抑郁癥。 發表于:11/18/2017 真正的“過目不忘”原來是一種病? 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有些人能夠記住生命中幾乎每一件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發表于:11/18/2017 機器人通過國家醫考,醫療領域“人機大戰”接連上演 456分!近日,2017年度國家執業醫師資格綜合筆試的合格線一公布,科大訊飛智慧醫療事業部的小伙伴們一片歡騰——由科大訊飛和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智醫助理”以超出分數線(360分)96分的優異成績,成為我國甚至是全球第一個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評測的機器人。 發表于:11/18/2017 呼吸就能診斷17種疾病,啥測試儀這么厲害 診斷疾病往往免不了抽血、化驗,有些病還會需要胃鏡、腸鏡這樣的設備,弄得你很痛苦。最終檢查出來,某某果然有病。有沒有更省事、非侵入式的測試方法,同時還能保證不錯的精確度呢? 發表于:11/16/2017 口腔臨床仿真機器人進入醫學教學系統 口腔臨床仿真機器人教學模擬系統、借助互聯網技術掃描患者口腔數據,遠程3D打印精準生產標配烤瓷牙,可以更快加速止血的“數字紗布”……11日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開幕的2017中國中部(武漢)國際口腔設備材料展覽會與口腔醫學學術會議、2017中國口腔醫學人才招聘大會(簡稱“中部國際口腔展”)上,多款“尖板眼”口腔醫學設備吸引了參觀者的眼球。 發表于:11/16/2017 膠囊機器人可以進入人體,糖尿病患者將更方便治療 除了能給人做檢查,眼下還有科學家研究出了直接“入藥”的醫療機器人,可以直接幫人治病。 發表于:11/16/2017 醫鳴數據完成近億融資,專注醫療高科技 中國領先的醫療大數據平臺醫鳴數據完成由國中創投投資的近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致遠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后,醫鳴將覆蓋更廣范圍內的醫院和科室,為更多縱深的專科提供服務。 發表于:11/16/2017 我國肢體殘疾人數超2000萬,國產外骨骼機器人企業的機遇? 對于脊髓損傷和腦卒中(中風)患者來說,站立行走似乎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而外骨骼機器人的誕生,將使這一夢想變為現實。所謂外骨骼機器人,通俗來說就是“套在人體外面”的機器人,它是基于仿生學和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也稱“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的堅硬外部可為人體提供支撐和保護作用,主要針對肢體殘疾患者,幫助他們實現坐、站、行走、上下樓梯等基本功能。 發表于:11/16/2017 電子病歷監管存漏洞,想共享?可能嗎 目前,不少醫院電子病歷還沒有實現互聯互通,患者在某個醫院就診,也做了一些基本檢查,但想去另一家醫院再看病時,往往被要求在本院再次檢查。這樣的重復檢查增加了患者的麻煩,增加了經濟負擔,也不利于分級診療的推廣。 發表于:11/16/2017 首創新型麻醉技術,讓手術更安全 昆士蘭大學校友幫助開創了世界一流的麻醉技術,為氣道阻塞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手術。 發表于:11/15/2017 可穿戴彈性光纖,精密跟蹤身體的運動 隨著各種可穿戴設備的蓬勃發展,對于各種可穿戴傳感器的需求日益提升。這些傳感器可以貼合于身體也可以整合到衣物內,使得運動員可以更好地監測他們的運動,而理療專家可以用于幫助患者的康復,也可以幫助電腦游戲和動畫做出精細的動作捕獲,幫助工程師建立可以做柔和觸摸的機器人,或者形成一種新的實時健康監測設備。 發表于:11/15/2017 ?…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