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傳感技術相關文章 工業大數據應用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分析 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滲透到了工業企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條形碼、二維碼、RFID、工業傳感器、工業自動控制系統、工業物聯網、ERP、CAD/CAM/CAE/CAI等技術在工業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工業企業也進入了互聯網工業的新的發展階段,工業企業所擁有的數據日益豐富。工業企業中生產線處于高速運轉,由工業設備所產生、采集和處理的數據量遠大于企業中計算機和人工產生的數據,從數據類型看也多是非結構化數據,生產線的高速運轉則對數據的實時性要求也更高。因此,工業大數據應用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不比互聯網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少,某些情況下甚至更為復雜。 發表于:8/10/2016 里約奧運會 傳感器 大數據或成新風向標 技術開發在里約奧運會的轉型中起到了極大地作用,不論是在提高比賽結果準確性還是提升運動員的表現上。新的轉型乃至更大的影響預計來自大量傳感器以及大數據分析的采用。 發表于:8/10/2016 超薄納米材料有望實現超高精度致動器與傳感器 原子是人類目前能夠“操作”的物質極限。依靠人類的無與倫比的洞察力和巧奪天工的手藝,不僅可以通過電子“看到”單個原子,甚至可以操控單個原子,其操作精度已經達到1納米以下。即使如此,也遠未達到“靈活”控制的階段,更不用說“游刃有余”的組裝原子。精密的定位和驅動依賴致動器(Actuator),而致動器的最重要的核心之一為壓電材料。簡單地說,這種材料具有極性,可通過外加電壓,獲得細微形變,進而實現高精度驅動;反其道而行之,則可應用于高精度的應變、位移與定位的傳感器(Sensor)。此種天賦,使得致動器已成為實現高精度定位的利器,并裝備于最前沿的儀器,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通過這些“火眼金睛”,得以窺見原子,包括極小的硼和碳原子。可以說,壓電材料已成為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智能肌肉”。即使如此,如上所述,實現亞原子尺度的超高精度定位仍然極具挑戰。超薄壓電材料有望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大展身手:用原子級尺寸的壓電材料,獲得亞原子分辨率的定位和驅動。 發表于:8/9/2016 微小的單芯片雷達傳感器 麻省理工學院和DARPA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片上激光雷達傳感器,其體積如此之小,可以在10美分硬幣表面擺放多個激光雷達傳感器。 它是利用激光和類似于雷達的技術來探測距離。激光可以為為激光雷達傳感器帶來更高的分辨率,因為光的波長比無線電的波長小大約10萬倍。 發表于:8/9/2016 汽車電子功率半導體需求強勁 傳統8寸線產品需求旺盛 從華虹宏力,英飛凌以及意法半導體披露情況來看,汽車電子需求強勁,尤其是功率半導體這塊。我們強烈建議關注汽車半導體功率器件領域,不同于消費類電子的季節性走強,我們認為,功率半導體這波的需求強勢會延續較長時間。 發表于:8/9/2016 虛擬現實的未來 多感官交互技術 虛擬現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無限邊境的虛擬世界,但實際上我們更多的還是束縛在現實世界中。虛擬現實頭顯給出的游玩空間大小意味著這個虛擬世界并不是可以讓人們隨意走動,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超出傳感器范圍或者撞到真實的墻上。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有限的游玩空間中實現無限邊境的虛擬世界呢? 發表于:8/9/2016 超薄壓電材料制備成功 厚度僅2-3納米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外科學家合作制備出高質量的壓電材料——硫化鎘超薄納米片薄膜,其厚度僅為2—3—納米。這一成果推動了人類微觀世界認知。相關論文刊登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進展》上。 發表于:8/8/2016 物聯網多個標準制定 大規模商用即將啟動 2016年深圳國際物聯網技術開發及應用峰會將于8月16日-17日在深圳舉行。此次大會主要將探討傳感器產業、物聯網各種行業應用等領域。隨著窄帶物聯網標準NB-IoT、車聯網標準LTE-V的制定,物聯網正迎來快速發展機遇。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260億聯網對象,大量未聯網的物品、設備、系統的連通將為行業帶來巨大市場空間。 發表于:8/8/2016 全面分析CMOS圖像傳感器產業 圖像傳感器的視訊比現在是給定的,使用高清(HD)分辨率1080p,攝像機設計正朝使用更小的光學格式發展,導致需要更小的像素結構,以降低整體系統成本,同時不影響圖像性能或光靈敏度。 發表于:8/8/2016 Zytronic 觸摸技術改善洗車用戶體驗 Nilfisk 洗車業務部門作為一家領先的零售洗車裝置的國際制造商,已選擇 Zytronic 的成熟耐用的投射電容技術 (PCT?) 觸摸傳感器來為其流行的 Wap WaschBär 自助洗車系統提供用戶接口及交互式數字電子廣告牌功能。 發表于:8/3/2016 生物芯片技術及相關生物技術可提升醫療水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第5期“院士大講堂”順利開講。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作了題為“中國生物芯片產業回顧與展望”的專題講座。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科技部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 發表于:8/3/2016 工業4.0數字化工廠探營 中企如何達到智能制造目標 整體來看,中國制造業目前基礎方面還不夠強。特別是傳統的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基礎工藝和技術平臺。而智能制造又要求和信息技術結合,像傳感器、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和工業大數據等新問題或是未來發展的瓶頸。 發表于:8/2/2016 可穿戴設備為推動封裝技術立了大功 隨著可穿戴設備持續推動封裝與互連技術超越極限,業界專家指出,未來還將出現許多更有趣的可穿戴設備創新。 發表于:8/2/2016 物聯網時代 如何利用高科技救災 決定一次救災行動是否順利的關鍵就是信息,如果不能最快速度采集到災情、傷亡人數等信息,就有可能錯過72小時緊急救援的黃金時間,生命、財產損失會加劇;采集到的信息不準確、救災信息傳遞的通道不順暢,不僅會拖延救災時間,也會導致災情研判、救災物資準備上的偏差,給救災效果打折扣。不論是防災、備災還是緊急救援、過渡安置或者災后重建,都需要有足夠、及時、準確的信息為救災提供研判、指揮依據。說到底,科技救災也就是信息救災。 發表于:8/2/2016 新日本無線再添兩款全新反射式光電傳感器 新日本無線的反射式光電傳感器再添新成員,特為可穿戴設備設計而研發的2款全新產品(NJL5311R、NJL5513R)現已經正式面市。具有體征監測功能的可穿戴設備解決方案里,使用此傳感器,將會進一步提高和模擬前端(AFE)IC的匹配度,并且作為用于測量脈搏波和血氧飽和度的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其整體設計方案將會變得更加簡單容易。 發表于:8/1/2016 ?…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