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消息,中國臺灣媒體工商時報昨日(10月30日)發布博文,報道稱臺積電計劃投資約1.5萬億新臺幣(注:現匯率約合 3475.5 億元人民幣),新建四座1.4nm(A14)工藝晶圓廠。該項目預計將創造近萬個就業崗位,并計劃于 2027 年底啟動風險性試產,2028 年下半年實現大規模量產。
援引該媒體報道,臺積電已向中部科學園區提交土地租賃簡報,正式披露其 1.4nm(A14)芯片的量產計劃。
中科管理局表示,A14 廠為臺積電中科擴建二期園區首座新建廠,計劃代號“晶圓 25 廠”,規劃設立四座主要廠房,第一期已取得三張建照,將興建主生產晶圓廠(FAB)、供應設備廠(CUP)及辦公大樓三棟,臺積電已于 10 月 17 日申報開工后,依建筑法規定可隨時動工建廠。
中科管理局副局長王俊杰表示,擴建二期園區面積約 89.75 公頃(897500 平方米),今年 6 月交地后,中科即配合臺積電進行先期水保與基礎設施工程,目前已完成,園區也協助臺積電處理便道及臨時停車等施工配套。
臺積電為這四座先進工廠規劃了高達 1.5 萬億新臺幣的初期投資。項目完全建成后,預計將直接創造 8000 至 10000 個高科技就業崗位。
根據規劃時間表,首座工廠將在 2027 年底開始風險性試產,隨后于 2028 年下半年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為下一代尖端芯片的誕生鋪平道路。
盡管前期投入巨大,但該項目的回報同樣驚人。報告估算,僅單座 1.4nm工廠在滿負荷運轉下的年營收就將超過 5000 億新臺幣。
這意味著,當四座工廠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為臺積電帶來超過 650 億美元的總收入。不過,高昂的研發與制造成本也直接推高了產品價格,預計每片 1.4nm晶圓的報價可能達到驚人的 4.5 萬美元(現匯率約合 32 萬元人民幣)。
在技術選擇上,臺積電此次展現了獨特的策略。公司決定不采購 ASML 最新、單價高達 4 億美元的高數值孔徑(High-NA)EUV 光刻機,而是選擇依賴其成熟的光罩護膜(photomask pellicles)技術來提升生產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