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芯片大廠角逐生物識別 支付醫療變局不可預測 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存在感越來越強,如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皮膚傳感器等新興應用層出不窮,預計2020年搭載指紋識別的智能機將成長到14億部。生物識別將作為獨特的個人身份ID,密碼將隨之消失,信息數字化在醫療支付等領域帶來的變革將不可預測。 發表于:9/5/2017 科學家納米記憶技術研究獲進展 助研發大腦仿真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研制納米記憶技術取得重要進展,這對大腦仿真技術的成功研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的科研人員表示,納米記憶技術的原理與生物大腦的記憶有相似之處,而且此裝置厚度僅有頭發絲的1/10000,可以模仿大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 發表于:9/5/2017 新式血液檢測首次實現腸激惹綜合癥的快速準確診斷 科學家稱可以通過一套新的血液檢測方法診斷腸激惹綜合癥(IBS),說著創造了世界之最。這個診斷工具能夠快速準確的診斷這一疼痛疾病,為全世界數百萬患者帶來希望。目前沒有特異的常規檢查方法鑒別IBS。患者現在都需要進行侵入性檢查才能排除其它疾病如腸癌和克羅恩氏病確診該病。 發表于:9/5/2017 厲害了大腸桿菌!不僅能當存儲器還能助推馬達 制造出能夠在人體內自由穿梭、攜帶藥物、甚至能進行手術的微型機器人一直是科學家們的熱衷的研究方向。最近,科研人員們成功研發了更穩定并且更容易控制的微型馬達。若是把一滴含有數千個自由游動的轉基因大腸桿菌液體添加到含有微型馬達陣列的液體中,不出幾分鐘,馬達就能旋轉起來。 發表于:9/5/2017 如何DIY一款能監控個人情緒的電子T恤? 近日一位外國小哥自己DIY了一個開源項目,帶E-ink顯示屏的T恤衫,可以顯示佩戴者的心跳速度、皮膚溫度、以及電流皮膚反應。 發表于:9/5/2017 科學家發明納米機器 數分鐘內即可殺死癌細胞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微型光動力納米機器,可以鉆入癌細胞,并在數分鐘內殺死它們。 發表于:9/5/2017 在線編程器P800在醫療電子中的應用案例 醫療是全國人民尤為關注的民生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保證醫療器械的穩定可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6號公布,醫療器械生產必須符合嚴格的生產條件,各大醫療設備廠商遵從國家規定,制定了一整套的生產、測試、售后流程,來保證醫療器械的合格品質。 發表于:9/4/2017 大聯大集團旗下友尚推出貝特萊(Betterlife)無袖帶血壓監測解決方案 壓是衡量人體心血管系統的重要參數之一,在疾病診斷、治療過程和預后判斷中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市場上血壓測量多采用自動的示波法(袖帶充氣加壓式)只能得到人體某一時刻的血壓值,很難進行實時監測。..下面就隨醫療電子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發表于:9/4/2017 醫療電子改進熒光免疫分析儀的解決方案 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越發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家庭醫療設備也得到廣泛關注。而過往的熒光免疫分析儀,因體積較大,檢查結果輸出緩慢等問題難以走進家門,如何突破這項技術,改善醫療體系呢?本文將詳細介紹改進熒光免疫分析儀的解決方案。 發表于:9/4/2017 皮膚病的放大鏡,VECTRA WB360 3D全身成像系統 VECTRA WB360 3D全身成像系統可以用于捕捉整個皮膚表面全部的損傷,且能夠呈現高質量的分辨率。 發表于:9/4/2017 VR技術納入助產士訓練可降低孕婦和嬰兒的死亡率 將VR納入助產士訓練可以降低孕婦和嬰兒的死亡率,減少醫療事故發生率。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提交給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 發表于:9/4/2017 心臟支架也能生長?荷蘭科學家實現了這一壯舉 心臟支架不僅僅是老年人需要植入,很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年幼兒童也可以從支架和導管的植入中顯著獲益,但是孩子們會逐漸長大,心血管系統也會相對應的生長,那么成長過程中,心臟支架該何去何從呢? 發表于:9/4/2017 便攜式胰島素泵系統設計方案 胰島素泵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圖1中設備,胰島素泵還必須包含全面的自檢和故障顯示功能,從而需要額外電路以及使用具有自檢功能的器件。 發表于:9/3/2017 基于遠程醫療捆綁移動視頻通信 降低醫療差錯 自3G牌照發放至今,3G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加之資費的不斷下調和智能手機的大熱,使一度滑為“雞肋”的移動視頻通信迎來了發展契機,再度引起了各行各業的關注熱潮。遠程醫療作為當下視頻通信行業的數字化標志,也漸漸向移動化過渡,為醫療行業數字化再添 “一桶金”。 發表于:9/3/2017 基于英文字母識別的三種人工神經網絡的設計方案 人工神經網絡是在人類對其大腦神經網絡認識理解的基礎上人工構造的能夠實現某種功能的神經網絡。代寫論文 它是理論化的人腦神經網絡的數學模型,是基于模仿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種信息處理系統。因其自組織、自學習能力以及具有信息的分布式存儲和并行處理,信息存儲與處理的合一等特點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已經發展了上百種人工神經網絡。 發表于:9/3/2017 ?…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