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科學家識別4種調控因子 使細胞“失憶”變身干細胞 最近,美國麻省總醫院哈佛干細胞研究所與奧地利科學家合作,識別出4種調控因子,能讓細胞重新編程變得更容易、更快、更有效。研究還發現,抑制CAF1能促進一種成熟細胞直接變成另一種細胞,跳過了中間步驟。 發表于:1/4/2016 展望2016:電子行業生態重塑,ELEXCON再續“元”動力 在即將過去的2015年,電子圈的朋友先后經歷了幾次刷屏事件:紫光與國家基金頻頻出手、國際集成電路企業接連重組、各路精英共聚ELEXCON、馬丁飛行包成功試飛、SPACEX火箭成功回收……這些事件預示著無論是傳統產品與市場,還是新政策、新技術與新應用都在進行新一輪洗牌,身處電子圈的企業與個人,又到了必須清空自己固有的思維和運作方式,重新思考、重塑價值的關鍵時刻。這種生生不息的產業更新,不斷進行的轉型和生態重塑,也正是電子產業魅力所在。 發表于:1/3/2016 英國開發出軟體機器人助力外科手術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29日宣布,其參與研發的軟體機器人可協助醫生實施微創手術。與現有外科手術機器人相比,這款軟體機器人具備更高的伸縮能力,更容易在人體中移動。 發表于:12/31/2015 生物芯片結合手機隨時為健康把關 今日的醫療保健正從集中式醫院轉移到分布式診所,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其合格的醫生和專業人員均供不應求。然而,無所不在的智慧型手機中附加具診斷功能的醫療電子,可望有助于醫療人員無論是否連接云端都能診斷疾病以及推薦治療方法。 發表于:12/30/2015 未來20年 生物醫療如何發展 基因測序將大顯身手 2015,我們是否也應該停下腳步有所展望呢?2016年、未來5-10年,甚至于20年,生物醫療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會在2015年熱門突破上實現哪些革新? 發表于:12/30/2015 面向智能服裝的心率采集監測系統設計 結合智能服裝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采用一種新型的光電反射式模擬傳感器,設計出一款可以隨身攜帶的心率采集監測模塊。該模塊不僅可以實時地采集脈搏心率情況,同時可以將采集的數據發送到上位機,實現遠程實時監控,當監測的數值超過或者低于正常的閾值時,會發出報警信號,方便救援人員及時救助。此心率采集模塊體積小、方便攜帶,將其嵌入到服裝設計中,同樣可以應用到醫學、野外探險等多個領域,這種設計是服裝藝術和無線電子相結合的又一新興產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表于:12/29/2015 云環境下醫療中的無線傳感技術應用 在健康監測環境下醫療監測是一個由各個等級的醫療專業人士實施的嚴格的過程,但這些專業人士實施的過程中,仍然不能避免意外的人為錯誤。在健康監測環境中,人為錯誤應該減少到零,但是這通常是達不到的。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針對減少醫療過程中的人為錯誤開展了很多研究工作。研究者已經從信息通信技術(ICT)入手來減少醫療過程中的人為錯誤。需要說明的是ICT所帶來的創新不僅僅是提高患者自動監測過程的可實施性,更重要的是極大的提高了該過程可靠性。 發表于:12/29/2015 LED除了照明還能干啥 看它在醫療上的應用 LED 不僅可應用于消費性電子產品,同時依其特性,還可應用于醫療產品中。目前,在拋棄式膠囊內視鏡、皮膚美容方面與手術燈等應用中皆有較好的療效。國際著名廠商Philips 與GE 對LED 用于醫療市場持特別積極的態度。 發表于:12/24/2015 誰才是真正的移動醫療領域開拓者 隨著“互聯網+”大行其道,衍生出了各種與互聯網相關的應用,這無疑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捷。醫療健康領域也是如此。移動通信技術的加入,改變了人們只能親自前往醫院“看病”的傳統生活方式,不僅將節省大量用于掛號、排隊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時間和成本,而且會更高效地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治病為防病。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在家里還是在路上,人們都能夠隨時聽取醫生的建議,或者是獲得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資訊。不僅如此,移動醫療還能為公立醫院改革“添把火”,促進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改革。 發表于:12/24/2015 非侵入性微型傳感器可測人體pH值 據最新一期《化學科學》雜志報道,加拿大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更準確測量pH值的微型傳感器,或有助更好地理解和診斷包括癌癥在內的一系列疾病。 發表于:12/23/2015 胎兒心電提取方法研究綜述 胎兒心電信號提取是一個復雜的信號處理問題。本文首先對自適應濾波技術、獨立分量分析方法和盲源提取技術等三種典型的胎兒心電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闡述,然后對各方法的改進研究也進行了綜述,并對比分析了三種方法的優缺點,指出基于二階統計量盲提取方法,根據胎兒心電周期與母親心電周期的差異,只提取胎兒心電,計算量小,便于在線實時處理,在今后的應用中將會有廣闊前景。 發表于:12/22/2015 LED醫療應用更進一步 科學家開發超細LED探針 在找到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療法之前,科學家們需要開發出一種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大腦神經間是如何溝通的方案。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最近就朝著這個目標大幅邁進了一步,并且開發出了當前最小的腦植入式LED探針。在光遺傳學領域,植入光纖被用于刺激大腦細胞(讓其暴露于光脈沖下),而第二個設備則會記錄下一步的反應。 發表于:12/22/2015 澳科學家發明可分離血液中癌細胞的生物芯片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日前報道,澳大利亞科研團隊發明了一種可分離血液中癌細胞的生物芯片,能甄別出血液中的癌細胞并將其移除。該技術可大幅降低癌癥治療費用,有望延長患者生命。 發表于:12/21/2015 懂得你的憂傷 最新傳感器通過眼淚驗傷 對于戰地醫生或偏遠鄉村的醫生來說,缺乏專業的醫學設備條件使得他們很難判斷患者眼外傷的情況。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全新的便攜式傳感設備OcuCheck,通過測量患者眼淚中的維生素C含量即可幫助確定診斷患者的眼外傷的具體情況。 發表于:12/18/2015 未來的生物芯片將可能塞進你的細胞里 研究員稱,他們第一次開發出了一種由與燃料活細胞相同的富含能量的分子驅動的微芯片。這一進步標志著有朝一日可將設備植入到細胞內,并獲取生物能量來驅動設備。 發表于:12/18/2015 ?…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